初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的开发与运用研究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优势,已深深地融入不同的自然学科中,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显著特点。微课不仅是信息技术下的主要产物,也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形式。相应地

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优势,已深深地融入不同的自然学科中,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显著特点。微课不仅是信息技术下的主要产物,也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形式。相应地,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也为微课的开发与运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课堂教学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温馨与和谐。

一、微课开发与运用应当注意的事项

(一)控制微课时长

课堂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教师引入具体教学内容的铺垫。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由于不能合理控制导入环节的时长,造成导入环节内容过多,使得学生对重点知识掌握得过少。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具有时间较短、内容精简的显著特点。相关研究表明微课的时间控制在5—8 分钟为宜,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缩短导入环节的时长,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结合实际情况

教师本身对教学内容的传授有很高的热情,但是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有时会无法顺利开展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点不尽相同,教师在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教学,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向学生传授过多内容,使其难以消化和吸收。

(三)合理引导学生

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顾着播放微课视频,忽略了对知识内容的讲解,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不能较好地掌握文本中的重点知识。因此,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应用微课。在微课结束的时候,要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的开发与运用的实践

(一)微课运用要结合文本教学内容

微课要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和优势,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具体的教学过程,根据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微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大限度地提升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比如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的内容,由于涉及的知识点、地名及历史事件多,学生理解时会相对困难,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展开教学。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结合这一内容分别制作两个微课视频,第一个主要用来讲解辽、北宋及西夏政权并立的内容,第二个主要用来讲解金与南宋之间对峙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内容,还能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进而使学生真正内化和吸收这一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

(二)微课运用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初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的开发与运用,还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不同的微课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微课的价值和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文本中的知识内容。比如,面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运用微课教学时,首先,要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为主,为今后历史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其次,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信心,进而有计划地展开下一步教学。面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运用微课进行辅助教学;如果面对的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要鼓励学生主动制作微课,提高和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的开发与运用研究

(一)运用微课,创设温馨的教学氛围

运用微课,创设温馨的教学氛围,进而不断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新课程的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正以多样化的方式发展着,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还能让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所学知识,掌握和理解文本中的重难点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独立与自主意识。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扭转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灵活地运用微课展开教学,创设温馨的教学氛围,帮助和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化解历史难题,与学生展开讨论,不断发现与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文章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网址: http://www.zgbjsdyjzz.cn/qikandaodu/2021/0519/479.html



上一篇: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肝胆外科疾病的效果分
下一篇:小康路上的边疆情怀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投稿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版面费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