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唐朝,边塞诗会发展的如此繁荣?(2)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希望朝廷能有一个像飞将李广那样的优秀将领带领自己驱除外辱。 国破山河在 唐代诗人的忧患意识集中体现在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希望朝廷能有一个像飞将李广那样的优秀将领带领自己驱除外辱。

国破山河在

唐代诗人的忧患意识集中体现在安史之乱后,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唐王朝开始由盛转衰,在外交、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不尽人意,和之前繁盛的大唐大不相同。

战事频繁,环境的艰苦、自身的安危、国家的存亡、家人的温饱都成为边塞士兵心中的忧患和牵挂,这就引发众多的爱国诗人的爱国情怀,那种忧国忧民的意识在诗中集中体现。这就是边塞诗的第二种情怀,人们在艰苦的条件下看着破败的山河,充满了对国家和自己的命运的忧患,构成了边塞诗中的忧患意识。


1.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的环境要么是茫茫戈壁,要么是白雪皑皑、荒无人烟,除了对环境艰苦的描写,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心中孤寂烦闷之情溢于言表,思念家乡亲人以及远方心仪的姑娘的情感在诗中也占据极大的篇幅。在这荒漠之上没有人比边塞将士更加厌恶战争,渴望早早结束战争,期许天下太平,能早日回家与家人团聚。

除了边疆士兵,身在家中的女子们也同样思念远方的丈夫,征妇思人还,闺房之中,边塞士兵的妻子希望丈夫早日平安归来,这也是有些学者将闺怨诗列入边塞诗中的主要依据。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环境的艰苦尚能忍受,个人的生命,荣辱,在荒漠之上也受到极大的威胁。尤其是经历过战争之后,士兵每日枕戈待旦,风餐露宿,将性命悬于腰间,不知能不能看到第二日清晨。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见过了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有时会庆幸自己没有被战场上最后一个敌人打死,没有被最后一只羽箭射穿,越是心存侥幸的活了下来越加深了对战争的恐惧。


如果说个人的生命不能保证,那么为国征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是绝对的底线,然而,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尚且水深火热,个人荣辱又怎能保证?多少的边塞将士再也看不到繁盛的大唐,接到的是退让,和亲等等屈辱的命令,大唐往日的荣耀已然不在,沙场建功的夙愿得不到实现,这样苟活还不如在战场战死,这种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在边塞诗中亦有体现。

3.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

正因为战争的残酷,使边疆将士产生了厌战的思想,此时不是从前那样对战争的狂热,而是意识到现在所谓的战争都是为统治者服务,这种有组织的残杀,肆意的践踏黎民百姓的生命,“苟能制侵陵,其在多杀伤”。

况且,从前的战争或是保卫国家或是开疆拓土,安史之乱后多为内战。频繁的战争对生产力、经济都是一种破坏,为将者享受战争为他们带来的荣华富贵,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私欲、权力使身处社会底层的士兵马革裹尸,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更多的诗人关注到了民生的疾苦,对战争的不义与不易展开讨论,对肆意发动战争的统治者嗤之以鼻;

更有许多有先进思想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不光自己的民族不该受到战争的折磨,更不应区分出民族的高低贵贱和种族的优劣,胡儿眼泪双双落,战争同样带给其他民族苦难,厌战的思想在此时的边塞诗中成为了主旋律。


朗朗乾坤,堂堂中华

边塞诗在历史的长河中独树一帜,描写了我国在唐朝时期边塞辽阔壮丽的自然风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样描写景色虽美,独缺爱人陪,在荒漠之上的孤寂,将自然风光与人或悲或喜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叙事的基础上将情感思想发挥到极致,囊括了爱国,爱民,厌战,民族团结的种种思想,这种思想在那个年代领先世界上百年,也体现了唐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是繁荣鼎盛的,具有绝对的文化软实力涵盖了大量的功名意识和忧患意识,在诗歌的历史上也是匠心独运;手法多样,意象优美,文风华丽,堪称文学史上的顶峰,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中不朽的瑰宝,值得后人铭记与钻研。

文章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网址: http://www.zgbjsdyjzz.cn/zonghexinwen/2021/0322/412.html



上一篇:这封来自边陲少数民族学生的感谢信,我们收到
下一篇: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旅游业将获国家支持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投稿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版面费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