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宋城池看与辽朝战争中的战略防御,边塞宋(2)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北宋恶劣的政治地利环境 宋朝被宋人概括为“冗兵冗官冗费”,后人概括为“积贫积弱的朝代”。宋朝所面临的局势远比秦汉隋唐等不同,但造成这一切
北宋恶劣的政治地利环境
宋朝被宋人概括为“冗兵冗官冗费”,后人概括为“积贫积弱的朝代”。宋朝所面临的局势远比秦汉隋唐等不同,但造成这一切的恰恰是宋朝统治者自身。燕云十六州失陷没能及时收回,让剪灭赶走契丹人成为梦想,北部国防线能否守住都成大问题。汉人屯兵燕云十六州可扼其险阻胡马不敢南牧,可如今燕云屯兵全是胡人,胡马南下与否,完全凭人家的心情。骑兵是封建社会具有决定性战争意义的兵种,是主要突击力量,没有强大的骑兵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封建王朝。
而组建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马匹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战马,一是东北,冀北之野;一是西北,甘凉河套一带。恰好宋朝都没有,两处养马地,一处在辽朝手上,一处被西夏拿去。从此宋朝只能被迫耗费巨大钱粮养马和买马,但数量均不多,质量还差,这让宋朝组建一支强大且成大规模的骑兵队伍成梦幻泡影,组建的基础都没有,别的也没用。还有北宋定都汴梁的失策,若说前面两个是历史原因,定都汴梁绝对是宋人决策失误。
致使国防局势本就严峻的北宋,跌入无法挽回的深渊。历代王朝定都,首要考虑军事需要,其次是政治和经济方面。可是定都汴梁,北宋即不便于控制全国,又没有足够的地形条件和防御措施等长期固守。南宋史学家郑樵总结历代王朝建城定都特点:建邦设都,皆凭险阻。山川者,天下之险阻也;城池者,人之险阻也。城池必依山川为固。他看的通透,为什么宋朝统治者这么不理智呢?
北宋大臣张洎《论北方兵事奏》:自飞狐以东,重关复岭,塞垣巨险,皆为契丹所有。燕蓟以南,平壤千里,无名山大川之阻,蕃汉共之。此所以失地利而困中国也。北宋君臣只好“用兵为险”,在汴梁附近安排数量庞大的军队拱卫京师,而这些军队所需要的粮食全靠漕运。不得不说,以汴梁为都城实在是愚不可及的昏招。既没有对北宋国防产生积极影响,也没有让都城和国家处于安全处;相反,定都汴梁让北宋陷入危险的被动中,并对北方国防产生可怕的负面影响。北宋都城常直接暴露于契丹兵锋下,之后迅速亡于金人之手,这都与定都汴梁有着直接且莫大的关系。
宋人曾对“屯兵汴梁”引发的恶劣影响进行过预言:“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尽矣。”预言水到渠成地沦为现实。
宋人的人为地利——筑城池成防御
北宋王朝好似一个搁浅的蛟龙,难以入海。问题存在着,自然得试着解决。首先尝试的是立边镇给予守边将领以全权,在宋辽边境大规模种植军事防御林,限制辽人骑兵,“中通一径,仅能容一骑,定州北境先种榆柳以为塞,榆柳植者以亿计”;其次是以步制骑,想练出一支能用血肉之躯抵御住辽朝骑兵进攻的强大步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辽军往往点集军马引弓箭偏攻宋军步阵的一面,导致一面崩塌,终至宋兵互相践踏、全军覆没;之后是建设方田溏泺(池塘湖泊),限制骑兵进攻,缩短北部防线,花费巨大、效果不显;最后,也是定为国策去实施,颇有成效的,以城池防御为基点的进行扩散边防反击。
河北城池防御是一大成功典型战例:北宋初期的两位帝王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时期,北宋是进攻战略,之后彻底转为防御战略,城池攻防战的地位因此急剧上升。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下诏将河北境内的澶、濮、沧、德、贝、冀、卫、镇、深、赵、定、祁等数十州直属京师,方便各种资源的调配。星罗棋布的坚固城池从此开始发挥固守作用。辽军第二次南侵的瓦桥关之战,孤悬河北、不足万人守卫的瓦桥关,面对来势汹汹的二十万辽军丝毫不惧。致使辽军连续攻打两天一夜都未能攻下,锐气尽丧;之后增兵再攻一天一夜,还是没有结果。之后北宋援军反败为胜,将辽军打退。
河北地域的坚城防御颇有奇效,宋廷在这一基础上大修城池守备,筑大堤以捍水势,借水势巩固防御。大量纯粹以防御为首要目的的城池在河北平原上涌现,诸河流间各州建立城池据点以为防守,设置战略纵深地带,并设有核心城市驻扎重兵。河北地区设有三道防线,层层阻隔防御。北部边防的大为巩固,引发遂城保卫战的大获全胜,各军依托各城连接成片进行合理防御,一改之前被动挨打的局面。此战“纵骑兵突击,杀戮殆尽”,辽军大败撤走,死伤数千人,城池联防战略展露出巨大的威力,让北宋上下信服,拼命砸钱粮在上面。

文章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网址: http://www.zgbjsdyjzz.cn/zonghexinwen/2021/0328/416.html



上一篇:李云龙“手榴弹雨”,确有其事:边区造虽多,
下一篇:锦心似玉原著:钱明去边疆做县令,害罗五娘早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投稿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版面费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