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3)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今天新媒体正在当今社会信息时代屹然崛起,如何合理、有效、充分利用“微时代”这个新媒介,是当前各行各业要摸索学习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

(2)今天新媒体正在当今社会信息时代屹然崛起,如何合理、有效、充分利用“微时代”这个新媒介,是当前各行各业要摸索学习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言语”等媒介,设立“微时代”能量传递绿色通道,搭建起高校师生们学习沟通的平台。调查发现,很多高校提倡“微公益”“微论坛”,让公益和论坛活动走进高校全面开展,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从而把自身的所思所想能够通过“微”形式进行表达。

4.5 构建“以思政课程为引领”“以课程思政为载体”“以专业思政为支撑”的三轮驱动培育机制

(1)党的十九大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等其他课程一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认真审视与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使命、功能、规律和创新逻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逻辑的回归,是因势而新的思政理念升华,是因事而化的思政内涵转型,是因时而进的思政体系重构。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使大学生的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把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认知与行为统合起来,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体现,是对“满足人的需要”这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回归。

4.6 针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德实效开展绩效评价,加强教师队伍整体建设

高校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不能只是停留在柔性倡导和要求的层面,而要具体落实到规范性指导和可抓可查的制度安排层面。一方面,要以教学激励计划为抓手,落实育人价值导向,应当激励具有高职称的教授为本科生主讲专业基础课程,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同时应当在实施教学激励计划的过程中,针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德实效开展绩效评价,以此作为是否继续给予支持的重要依据,为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提供重要抓手;另一方面,要以提升教师基础教学能力为重点,分批次、分专业、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支持他们提升学历、研修访学,不断加强教师队伍整体建设,全社会形成“三全育人”的共识。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1):9-12.

[5]陈晓红.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44-47.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一项数据,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IF即某期刊前两年发(S,T)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U)的被引用总次数X(前两年总被引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S,T)内发表的论文总数Y(前两年总发文量)。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浓缩为“三个倡导”。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再次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述讲话精神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既是高校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边疆民族地区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基础,更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突破口和切入点。2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共同推崇的根本价值准则,已内化为个体成员的自主意识和自觉行动,边疆民族地区须着眼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契合特定区域和人群实际,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培育机制。激励青年一代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对优化高校自身教育教学,以及进一步树立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边疆民族地区诸多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各类特征和差异,为我们提供了开展深入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理论层面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其内容及形式与时俱进并不断地被丰富,不断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培育机制,能为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驾护航,有助于大学生筑牢思想基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价值观,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实践层面意义首先,面对当前全球化思潮的剧烈碰撞冲击,亟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明辨是非;其次,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再次,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构建,能让高校从容应对社会新变革,及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最后,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提出构建设想,对我国全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不可小觑的意义。3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问题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受边疆地缘、民族差异、客观外在因素等制约和影响,首先,个别高校对“知行合一”教育不够重视,造成工作方法单一,实效性不强,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也较低。部分高校还存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行动不强烈、氛围不浓厚、示范宣传引导不及时等问题;其次,新时代科技迅猛发展,新网络媒体平台应运而生,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信息来源还是相对滞后。甚至出现了部分国外极端势力利用互联网传播、渗透极端价值观念的情况;再次,民族地区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践行力偏弱,社会主流价值和民族地域价值存在落差,理想信念和现实生活也存在反差;从次,大部分高校缺乏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致使其自身功能发挥受到局限。高校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其他专业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并驾齐驱谋发展;最后,受客观外在因素影响,加之西方社会思潮渗透,社会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矛盾凸显,大学生在价值观认同和践行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4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构建笔者认为,需要通过探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认同、协同育人、创新教学方法、旗帜引领、意识形态体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创建有效载体集约路径,开创“微时代”资源整合路径、三轮驱动“跟进式”培育、激励评价等多元整合,不断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终构建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 坚持立德树人,增强价值观认同教育,构建高校协同育人机制(1)通过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和人文关怀氛围,提升大学生的情感认同。首先,高校可以借助校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大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其次,要充分发挥网络、广播、报刊、雨课堂等媒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最后,要深入了解关心学生们的情感、生活和学习状况,及时开展交心谈心,引导他们正确表达自己的诉求,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2)通过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加强大学生的认知认同。首先,要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水平,订阅适合他们的读物、教材;其次,要积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在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改进教育方式,最终使他们能够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3)通过拓宽教育活动途径,强化大学生的行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首先,要充分利用各学院的党建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要积极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各类党建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志愿服务、专题讨论等教育活动,为学生们营造话语权和舆论监督权提供渠道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课堂(1)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之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课堂教学内容相对乏味,教学模式固定单一等问题教育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摆脱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实现教学模式的调整,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可由单向灌输式教学转为互动式教学,把授课式教学调整为研讨式教,如尝试采用“MOOC+SPOC”模式、课程思政、对分课堂、翻转授课、网络课堂等模式教学。(2)结合高校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五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和实践结合;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同“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联系在一起;三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近现代历史事件相结合,唤醒大学生努力践行,勇于承担振兴中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日常道德规范以及公民道德修养的内容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相结合;五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相结合,依照“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增强大学生了解时政的意?凝聚各方合力齐抓共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本质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就高校而言,既要多关注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拓宽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在学生的成长过程内,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处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之下,家庭和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只有三方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发挥各自优势,达到取长补短的功能。(2)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探索学校内部资源,还要充分运用外部资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是一项系统化长期工程,不可急功、盲目跟风,需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整合社会各类资源,从而形成人人都参与的良好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各阶层共谋对策,切实做到心朝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禁得住考验的人才 坚持机制问题研究导向,创建有效载体的集约路径,开创“微时代”资源整合路径(1)思想政治教育应紧扣“新时代”这一时代主题,结合实际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座谈和宣讲,让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加深对核心知识的体会和感悟,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服务、谋创新、建载体。同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贯穿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每个方面,最终整合、凝聚、升华为大学生磨砺意志品质、发挥创造活力、提升实践能力的机动纽带。(2)今天新媒体正在当今社会信息时代屹然崛起,如何合理、有效、充分利用“微时代”这个新媒介,是当前各行各业要摸索学习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言语”等媒介,设立“微时代”能量传递绿色通道,搭建起高校师生们学习沟通的平台。调查发现,很多高校提倡“微公益”“微论坛”,让公益和论坛活动走进高校全面开展,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从而把自身的所思所想能够通过“微”形式进行表达 构建“以思政课程为引领”“以课程思政为载体”“以专业思政为支撑”的三轮驱动培育机制(1)党的十九大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等其他课程一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认真审视与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使命、功能、规律和创新逻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逻辑的回归,是因势而新的思政理念升华,是因事而化的思政内涵转型,是因时而进的思政体系重构。(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使大学生的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把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认知与行为统合起来,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体现,是对“满足人的需要”这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回归 针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德实效开展绩效评价,加强教师队伍整体建设高校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不能只是停留在柔性倡导和要求的层面,而要具体落实到规范性指导和可抓可查的制度安排层面。一方面,要以教学激励计划为抓手,落实育人价值导向,应当激励具有高职称的教授为本科生主讲专业基础课程,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同时应当在实施教学激励计划的过程中,针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德实效开展绩效评价,以此作为是否继续给予支持的重要依据,为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提供重要抓手;另一方面,要以提升教师基础教学能力为重点,分批次、分专业、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支持他们提升学历、研修访学,不断加强教师队伍整体建设,全社会形成“三全育人”的共识。参考文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1):9-12.[5]陈晓红.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44-47.影响因子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一项数据,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IF即某期刊前两年发(S,T)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U)的被引用总次数X(前两年总被引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S,T)内发表的论文总数Y(前两年总发文量)。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文章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网址: http://www.zgbjsdyjzz.cn/qikandaodu/2021/0104/357.html



上一篇:边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创新
下一篇:没有止境边疆的科学 ——《科学:没有止境的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投稿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版面费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