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人物考略(4)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杨延昭与孟良、焦赞 杨延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2、《东都事略》卷34、《宋史》卷272均有“杨六郎”或“六郎”之称,在民间则更有多少人不知“

4.杨延昭与孟良、焦赞

杨延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2、《东都事略》卷34、《宋史》卷272均有“杨六郎”或“六郎”之称,在民间则更有多少人不知“杨延昭”,却无人不知“杨六郎”。论者或以延昭为杨业的第六个儿子,或以延昭智勇善战被誉为南国(宋)干城而喻以天上的星宿,所谓“南斗六星”或“北斗六星”。徐大焯《烬余录》说,“六子延昭从征朔州功加保州刺史”。[20]6

杨延昭,生于后周显德五年(958)。杨业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归宋后,长期驻守代州为中心的雁门关—宁武关一线,直至雍熙三年(986)战死朔州。这时杨延昭正值22—29岁青年时期,可谓杨业得力部从和先锋,《宋史·杨业传》说杨业“每征行,必以从……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13]卷272,9306当时,他尚属其父杨业部从,非独当一面的将领,早期的历史文献还不可能对他作详细的记载。迄今晋北各地散布着许多以“杨六郎”命名的古城、寨、堡,或凭一方民间世代口碑流传下来,或出于地方志。诸如乾隆《代州志》就记载“宋都巡检使杨延昭守阳武峪,骁勇善战,辽人惮之”。[13]卷1,33②这类口碑与方志,历经千年沧桑之所以能流传下来,自然在于杨家将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地抗击外敌侵略、压迫的抗辽事业是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同时也与杨延昭始终战守于抗辽最前线,针对胡骑来如骤雨、去若飘风的斗争形势,所到之处,辄筑城修寨,设防守险有关。

杨延昭一生站在抗辽最前线。其战功之烜赫名扬天下,是其步入中年以后于抗辽东路的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莫州(今河北任丘)刺史、团练使、宁边军(今河北蠡县)部署、高阳关(今河北河间市瀛州镇)副都部署等任上,即转战当今冀中之时。

他在平生抗辽军事生涯中,与部属同甘苦,共患难,号令严明,自奉俭约,遇战必身先士卒,勇敢无比,更多谋善战,是以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说杨业、杨延昭“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朔州之役后,宋真宗以杨延昭出知景州(今河北东光),又徙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咸平二年(999)冬,契丹南侵,时杨延昭驻防定州北鄙前哨遂城(今河北徐水西),首当其冲。敌方由萧太后亲临督战,集中优势兵力猛攻。“延昭集城中丁壮护守,偶大寒,命汲水注城外,及旦,冰坚滑,城不可近,敌遂解去,迁知莫州。三年(1000),契丹复寇边。延昭伏锐兵于羊山(今徐水西杨山)之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伏发,敌众败绩,获其明王(《东都事略》作“名王”),函首以献……景德初,胡马南寇,延昭领兵北地破古城,多所俘获。会修好,乃止,徙高阳关副都部署”。[10]卷17,371册,165-166①《东都事略》卷34记载雷同;《宋史》卷272记载略同。杨延昭也有失误和败绩,咸平五年(1002),“契丹侵保州,延昭与(杨)嗣提兵援之,未成列,为契丹所袭,军士多丧失”。[13]9307

在宋元话本和后来的小说戏曲里,与杨延昭形影不离的是偏将孟良、焦赞。民间世代流传有“包文正使的王朝、马汉,杨六郎使的孟良、焦赞”之谚。据《元史·焦德裕传》记载,“远祖赞,从宋丞相富弼镇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境),遂为雄州人”。[22]3617富弼(1004 - 1083)、焦赞和杨延昭(958-1014)既是参差同时人,又都站在抗辽第一线,焦赞在佐富弼镇瓦桥关前,即杨延昭生前转战晋北—冀中之时,或许焦赞在杨延昭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病逝于阵后,转投富弼部抗辽的,何况他前此就佐杨延昭曾守“三关”(高阳关、益津关、瓦桥关),本就熟悉一方地情。历史上实有焦赞其人。孟良不见于史传记载,惟当年杨延昭抗辽转战之晋北、冀中地区各州县,历代地方志乃至《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多有与杨延昭、焦赞驻守成犄角之势,特别是与焦赞比肩联属的孟良营、寨的记载及相应遗存,正如评话和戏曲乃至民间传说的“孟不离焦,焦不离孟”。这类记载和遗存固然有后世的演绎附会,但毕竟不宜一概视作演绎与附会,何况此中特别是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颇值得注意,正如常征先生所云:以孟良与焦赞命名的这类营寨,并非漫布于各地,而是恰恰集中于当年杨延昭抗辽长期驻守的以西路的代州和东路的定州为中心即当今晋北与冀中一带,这岂属偶然!其实,正说明孟良与焦赞一样,都是抗辽名将杨延昭最得力最默契的裨将。②《杨家将史事考·孟良、焦赞与王贵》。

5.杨文广与穆桂英

文章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网址: http://www.zgbjsdyjzz.cn/qikandaodu/2021/0303/378.html



上一篇:秦汉辽西史地考论之一以曹操征乌桓进军路线为
下一篇:论世纪中国史学界边疆史地研究的热潮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投稿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版面费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