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现状研究以云(4)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 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政府缺乏较好的民族文化传承理念和办法。据了解,澄江县政府为太平花灯的传承做过许多工作。曾努力将松园

2. 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政府缺乏较好的民族文化传承理念和办法。据了解,澄江县政府为太平花灯的传承做过许多工作。曾努力将松园太平花灯搬上玉溪市文化演出的舞台,但在剧目的编排方面请了外面的艺术家对太平花灯的演出进行指导,却很少请乡村文化工作者和花灯传承人一起进行深入的探讨,致使太平花灯的演出效果不明显。

其次,乡村文化工作者和民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通过调查发现,草狮子这种有着浓厚地方、民族特色的民俗表演,其演出队伍中一共只有38人,其中50岁以上的演员有15人左右;30—50岁之间的演员有1人左右,其中大多数集中在40—50岁;20岁左右的固定演员只有3人,并且全是女演员。演出队伍中年龄最大的达到了68岁,是领头人王秀英,年龄最小的有18岁,是乐器演奏者李云强的女儿。由上可见,个别民俗文化传承人中青黄不接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13]最后,老一辈乡村文化工作者和传承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通过访谈我们发现,老一辈乡村文化工作者的文化程度普遍集中在高中,几乎没人接受过大学教育。老一辈传承人中,汉族传承人的文化程度主要是小学和初中,几乎没人接受过高中教育,少数民族传承人的文化程度几乎都是小学,还有个别人没有接受过基础教育,不认识字。这就导致民族文化的很多内容只能口口相传,而不能靠传承人自己归纳、总结并记录下来。这是民族文化传承普遍面临的困境。[14]

3. 群众文化认知和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在彝族和苗族聚居的松园村、石门村以及海镜社区等地区,村民参与民族文化表演的热情很高,一到傍晚,随处可见太平花灯和草狮子舞的展演;但在汉族聚居、人口最多的海口社区,民众参与度却不是很高。村民除了在传统的立夏节、火把节和春节积极参与民族文化活动外,平时只能见到零星几组花灯队在广场上跳灯。在与不同层次的民众交谈和实地观赏中发现,普通群众大多只会跳一些简单的动作,复杂的动作只有少数领队的人会跳,民众知道的与民俗相关的知识很少,很多人都讲不出舞蹈的各种步调子的名字与内涵,更不清楚所舞仪式的起源、发展以及一整套动作的内容,使海口镇民族文化的传播、扩展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4. 相关机构和人员缺乏足够的文化创新能力

海口地区各民族文化都或多或少存在原始土壤流失的情况,如:新中国成立以来,太平花灯剧目部分失传,草狮子曾较长时间中断等。在此情况下,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文化工作者和传承人,均缺乏足够的进行与时俱进且保留传统精华的文化创新能力。由于文化水平和研究能力不够,在松园村委会的努力之下,太平花灯大多只是在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创新,缺乏对动作、剧目、唱词的创新;由于旧有的传承观念深入人心,草狮子舞自从王秀英传承下来以后,便没在表演形式上做过任何创新。[15]由于苗族传承人不是专职的文化工作者,平时忙于生产、生活等琐事,且缺乏相关专业艺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踩花山这一民族文化也只是加入了供游客观赏的活动环节,对于活动形式和内容创新明显不足。[16]

(二)建议与思考

1. 政府工作人员和乡村文化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增进理解

第一,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的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文化工作者进行相关政策宣传和解释的力度,多与乡村文化工作者召开座谈会,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第二,政府还可以给予乡村文化工作者充分的人文关怀,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和荣誉称号,定时进行一定的慰问,这样才能拉近政府与乡村文化工作者的距离,和他们做到互相了解、有效沟通。第三,乡村文化工作者应该加强对政府相关文件的学习,跟上政府工作的步伐,积极融入政府制定的民族文化发展规划之中。第四,乡村文化工作者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成立工作协会,统一地、有效地与政府进行沟通,避免给政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 保持民族文化原有内涵,推动其走向市场

针对乡村文化工作者和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面对乡村文化工作者和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推动其市场走向。新一代年轻人,大都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而民族文化传承的其中一个特点是,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多少物质回报,这是民族文化不能吸引年轻人参与继承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大力推动民族文化融入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的大潮流中去,在生态旅游的宣传和布局之下,渐渐树立特色文化旅游的品牌。具体而言,政府要充当市场和民族文化之间的桥梁,如:在澄江县举办的各种大型会议,新建的各个楼盘的宣传,以及各个旅游小镇举办的特色活动上,大力推荐太平花灯、草狮子等民族文化加入其中。不仅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民族文化,还能为传承群体增加可观的收入,渐渐让传承民族文化成为一种可以长期创收的职业,吸引年轻人才会加入传承、保护和弘扬的队伍之中。

文章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网址: http://www.zgbjsdyjzz.cn/qikandaodu/2021/0314/395.html



上一篇:近现代边疆外文地方文献的整理选题与特点把握
下一篇:边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投稿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版面费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