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边疆民族一个跨越三十年的视觉样本(11)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⑥刘晓原:《边疆中国》,第4—7页。 ⑦同上,第7—8页。 ⑧参见刘晓原:《边缘地带的革命》,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6—19页。 ⑨梁启超:《

⑥刘晓原:《边疆中国》,第4—7页。

⑦同上,第7—8页。

⑧参见刘晓原:《边缘地带的革命》,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6—19页。

⑨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载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6册,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22页。

⑩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治理之学说》,载吴松、卢云昆、王文光、段炳昌(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第1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53—454页。

11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载汤志钧(编):《陶成章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4页。

12参见赵梅春:《民国时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与文献整理研究述论》,载《郑州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13吴启讷:《人群分类与国族整合——中共民族识别政策的历史线索和政治面向》,载余敏玲(编):《两岸分治:学术建制、图像宣传与族群政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版,第358页。

14刘晓原:《边疆中国》,第286—291页。

15同上,第292页。

16在1953 年开始进行的“民族识别”中,苏联的人群分类政策以及国家与民族体系的建构实践,对中国的民族工作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识别方案并未照搬苏联模式以及西方民族学、人类学理论,而是在实践中发展出了自己的重点。例如,在搜集判定群体差异资料时对“共同语言”“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的文化共性标准给与特别重视,不将体质差别作为识别标准,重视群体内民众的主观愿望等。然而,在识别工作的开展中,也出现了主观化与精英化的趋势。参见马戎:《中国的民族问题与20 世纪50 年代的“民族识别”》,载《西北民族研究》2012 年第8期;吴启讷:《人群分类与国族整合,中共民族识别政策的历史线索和政治面向》,载余敏玲(编):《两岸分治:学术建制、图像宣传与族群政治》,第319—393页。

17喆君:《欢送全国步行团》,载《友声旅行月刊》1930 年第2期。

18庄学本:《羌戎考察记弁言》,转引自李媚、王璜生、庄文骏(主编):《庄学本全集》,第35页。

19参见王明珂:《国族边缘、边界与变迁——两个近代中国边疆民族考察的例子》,载《新史学》(台北)第21 卷第3 期。另,该文中用“国族”“国族主义”来指称民族与民族主义。由于这种称呼的不同不涉及意义上的区别,仅只表示海峡两岸学界习惯用法的差异,因此为了尊重原文,笔者在引用时未做更改。

20例如鸟居龙藏与森丑之助在台湾地区所拍摄的一系列民族志作品。

21顾铮:《顾铮摄影文论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 年版,第96—98页。

22同上,第97页。

23Orvar L?fgren,“The Nationalization of Culture,”Ethno?logia Europaea,Vol.19(1989).

24详细讨论参见Michael Billig,Banal Nationalism,Lon?don:Sage,1995。

25参见唐小兵:《流动的图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45—48页。

26同上,第50页。

27李媚、王璜生、庄文骏(主编):《庄学本全集》,第685页。

28同上。

29同上。

30同上。

文章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网址: http://www.zgbjsdyjzz.cn/qikandaodu/2021/0518/470.html



上一篇:清朝直省藩部二元结构下的边疆治理经验
下一篇:说话瓣膜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投稿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版面费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