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边疆民族一个跨越三十年的视觉样本(6)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咂酒》,1934 年。图片来源:李媚、王璜生、庄文骏(主编):《庄学本全集》,第80页。 《端公做法 水塘寨》,1934 年。图片来源:李媚、王璜生、庄

《咂酒》,1934 年。图片来源:李媚、王璜生、庄文骏(主编):《庄学本全集》,第80页。

《端公做法 水塘寨》,1934 年。图片来源:李媚、王璜生、庄文骏(主编):《庄学本全集》,第67页。

除了摄影题材和拍摄内容的独到,庄学本匠心独运的构图也将他对边陲人文、地理、社会的丰富感受综合在一起。正是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他的边疆摄影早已超越了对客观事实的如实记录。作品《古碉群龙山寨》是在茂县古碉群龙山寨所拍摄的,展现出其艺术品味与缜密思考:远景是皑皑雪山,点出自然地貌样态;中景呈现几栋错落有致的羌族碉楼,体现人文地理情况;近景是冬天落光了叶子的树木,它们遒劲的枝干伸向天空,凌厉的线条引发人们对西北边境苦寒、壮丽、奇崛的一系列联想。树下衰草密布,一个孤独的行者侧向镜头遗世独立,直让人感到天地悠悠,大野茫茫,边地的精神世界是如此崇高与雄壮。

《剥羊皮》,1934 年。图片来源:李媚、王璜生、庄文骏(主编):《庄学本全集》,第126页。

《古碉群 龙山寨》,1934 年。图片来源:李媚、王璜生、庄文骏(主编):《庄学本全集》,第53页。

《羌戎考察记》是庄学本经营的第一个“阵地”。如果说它的公开出版系统地显示了摄影师本人对民族、国民、少数族群的认知细节和相关理解,那么庄学本在杂志上的一系列关于中国边疆的报道,则让我们窥见其摄影作品如何以“可视化”的方法向更多的读者传播了民族观念,帮助他们建立更为具象的边陲形象与民族国家概念。

在20 世纪30 年代至40 年代的边疆考察中,庄学本常以“特约记者”的身份,为《良友》《中华》《中央日报》《中华》等报刊供稿,其中他更是与《良友》画报建立了持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于1935年至1940 年为其贡献了18 次共19 批作品,结合短文与图像介绍西北西南边疆各地的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正如影像学者顾铮的敏锐发现:庄学本发表在《良友》画报上的报道,是一个介于报道摄影与人类学/民族志摄影之间的难以归类的摄影类型。一方面它们保持了人类学/民族志摄影的关注,另一方面又考虑了作为传播媒介的画报自身的商业要求、编辑手法与受众兴趣。21由于杂志注重可读性,庄学本必须考虑题材与图像在“熟悉”与“陌生”之间的比例,使得写作和选材既要与读者既有的知识结构有所联系,又要突出边疆这个遥远世界里值得瞩目和出人意表的特质。

在这样的平衡之下,庄氏为《良友》所作的边疆报道基本有三类。第一类与民情民俗相关,展现边疆生活的新奇可喜。例如《西戎风物》《西陲之民族》《青海妇女与头饰》等内容,从服饰、习俗、居所,甚至社会形态来展示民族特性,又如《禹王苗裔》《东方的瑞士》等,着重呈现少数民族的居所样貌,表现边疆自然地景的雄奇与壮阔。第二类作品则带有鲜明的民族志色彩,比如《恋爱在青海》介绍土族男女的自由恋爱过程与婚俗,《游山会》《跳神》《祀会》则聚焦藏族和撒拉族的民间集会和宗教仪式,体现边疆族群的价值观与生存逻辑。最后一类,如《班禅归藏》与《青海军之骑术》等较为偏向新闻、时事报道,与国家政治局势的联系比前两种更为紧密。

庄学本:《青海妇女与头饰》,载《良友》第120期(1936年),第18页。

顾铮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良友》画报第一次让中国人有机会集中地通过大众媒介,以视觉消费的方式来了解、观看边疆与少数民族,而庄学本的边地摄影为中国人、外国人,尤其中国的城市中产阶级想象中国与中国的“他者”提供了具体材料。22这种把杂志上的边地摄影视为民族身份意识的启蒙是有洞察力的,然而该分析本身还有继续被分析的潜力。我们应该注意到,《良友》画报上庄学本的“边疆展演”形成的其实是一种建基于日常阅读与日常生活经验的文化认同与民族主义,它与我们在前文中谈论的以国家、政权、意识形态为中心,从上至下推行的整体性民族论述是大异其趣的。20 世纪末,瑞典隆德大学的奥维·洛夫格伦(Orvar L?fgren)教授提出,民族计划不能只靠意识形态的建构来维持,也不仅仅只有在战争、革命、群众运动和国家庆典中才粉墨登场。民族文化认同其实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甚至民族的计划也必须转化为国族成员日常活动中所践行的文化实践。23英国学者迈克尔·毕利希(Michael Billig)也强调,民族认同其实是以日常形式运作的,是使日常生活所以可能的基本形式。同时,也只有在民族成员的日常行动之中,民族才能不断地更新与再生。24以此观之,阅读杂志对于大多数公民而言,是日常的、经验性的活动,而阅读《良友》上与边陲相关的报道与内容,使公共领域与个人意识之间发生关系,从而以一种渐进式的方式启蒙读者的民族身份意识。与此同时,《良友》所呈现的民族想象方式必须与生活中贯穿着的民族国家知识体系相配合,对读者形成启蒙和召唤。正是以这套知识体系所形塑的对自身、社会、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为基础,读者才能从庄学本的编排形式中感觉到意义,理解与想象出现在画报中的那深远未知的腹地与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

文章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网址: http://www.zgbjsdyjzz.cn/qikandaodu/2021/0518/470.html



上一篇:清朝直省藩部二元结构下的边疆治理经验
下一篇:说话瓣膜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投稿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版面费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